打造安全堡垒:试验室安全文化的创新之旅
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》和《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》(教科信厅函[2023]5号)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,结合高校实际情况,相继制定、颁布和实施了《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》,以明确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体系与职责、分类分级原则,并进行督查,从而加强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,提高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、专业性和科学性。
实验室安全分类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安全系统工程。安全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,结合工程学原理及有关专业知识,研究安全管理和工程的学科,是系统工程学的分支。安全系统工程主要研究内容危险源识别、分析与事故预测,消除与控制导致事故的危险,分析构成安全系统各单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,协调各单元之间的关系,取得系统安全的最佳设计等;目的是使生产条件和过程安全化,将事故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。总而言之,安全系统工程核心要义是安全分析(危险源辨识、危险性识别、危险性分析、危险性预测)和危险性控制等,见图1所示。
安
全
图1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
关键词
【实验室安全】【安全文化】【风险评估】【危险性控制】【安全教育】【分类分级】
SCIENTIFIC
•
✦
✦
•
科普:物理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
物理实验室是全校理工科学生进行《大学物理实验》课程学习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,每年接纳大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。因此,建设有特色的安全文化,营造安全文化氛围,对于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
No.1
安全责任体系
成立了物理学院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委员会,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,确保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。
No.2
安全管理制度
根据实际情况,制定了包括《物理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》、《物理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》等在内的多项管理制度,规范实验室的日常运作。
No.3
安全教育
通过组织安全知识竞赛、安全培训等活动,普及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、危险品管理、实验操作规范等内容,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。
No.4
安全专项检查
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,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。
危险性控制
危险性控制是指根据评价结果和安全目标,对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采取科学和有效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措施,使系统安全性达到安全目标要求的水平。
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实验室运行情况等,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,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,将安全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。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,应考虑可行性、安全性和可靠性。危险性控制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技术、组织管理、培训教育、个体防护和应急处置(常规和应急处置)等。高校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,对师生人员进行宣传、培训,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、有害因素,掌握、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。
危险性防控必须依赖于不断优化迭代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,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打造一个安全、和谐的实验环境,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坚实保障。
实验室分类分级
实验室分类根据主要危险源的种类,实验室分级根据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结果。通常,高校实验室一般可以分为如下5大类。
化学类实验室
从事化学、药学、化学工程、环境科学与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等,涉及化学试剂或化学反应的实验室。危险源分为两类,一类是易燃、易爆、腐蚀、有毒有害化学品(含实验气体),另一类是设备设施缺陷和防护缺陷。
生物类实验室
从事基因工程、微生物学等生物和医学专业等,涉及病毒、细菌、真菌、寄生虫、动物寄生微生物等危险源的微生物研究和动物研究的实验室。此类危险源的释放、扩散可能会污染实验室内外环境的空气、水、物体表面或感染人体。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应进行相应的审批或备案。
物理类实验室
物理、核科学与技术、医学、生物、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,涉及放射性同位素、射线装置、电离辐射与核材料等危险源的实验室。此类危险源可能对人体造成内外照射伤害,也可能对环境产生放射性污染;存放或使用核材料的实验室存在核安全风险。
机电类实验室
机械设计与制造、过程装备与控制、化工机械、材料物理、电气工程、激光工程和人工智能等,涉及高温、高压、高速和高大等机械设备及其他强电、强磁、激光或低温设备的实验室或大型机(厂)房等。其危险包括夹击、碰撞、剪切、卷入、绞、碾、割和刺等形式的机械伤害以及灼伤、电路短路、人员触电、激光伤害和冻伤等。
其他类实验室
社科类、艺术类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或实训室,危险源主要是小功率用电设备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。
高校实验室安全分类分级对于实现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,提高安全风险防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意义重大。实验室安全分类分级应以安全系统工程为理论基础,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估为基本方法,危险性控制为根本目的。本文概况地介绍了试验室安全文化的创新之旅,增强实验安全意识,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实验室安全的问题。